苏超到浙BA 体育流量如何变经济增量 草根赛事带动全民参与!一场没有大牌球星却全民围观的赛事正在席卷长三角。7月6日晚,常州队在“苏超”第六轮拿下赛季首分的同时,绍兴诸暨也打响了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的揭幕战,简称“浙BA”。这场赛事被称为全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篮球赛事,延续了苏超“全民皆可上场”的草根路线股票配资吧,仅打完揭幕战就已引发全网关注。
早在6月初苏超酣战之时,就有网友发帖询问浙江是否能模仿江苏搞个类似的联赛。苏超的火爆离不开“散装江苏”“十三太保”的网络戏称,而浙江也有“世界的义乌”“中国的横店”等特色。网络热梗只是表象,真正让这些赛事持续火热的是浓厚的群众体育土壤和政企联动的快速响应。从赛事调度到摊位招商,从社交话题到文旅新政,“一场赛事带动一座城”的化学反应悄然发生。
无论是苏超还是浙BA,这些“非典型赛事”的出圈不仅带来了客流、消费与关注,也成为地方政府撬动经济、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新路径。草根赛事不只是好看,更是有用。
5月10日,苏超在镇江市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正式开赛,由江苏省体育局与各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起初票价仅为10元,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揭幕战后,苏超迅速从地方赛事变成全民话题。一系列热梗如“散装江苏”“十三太保”等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官方力量也迅速加入,如常州文旅发布的《守卫笔画》连续短视频,进一步推动了话题热度。
政府和企业也高效承接了这一热度。从第三轮比赛开始,苏超全面升级办赛规格,多地将主场移至城市核心体育场馆。徐州启用奥体中心,打破了中国业余比赛现场观众纪录。南京市政府与铁路部门开通了首趟“苏超”球迷高铁专列,淮安、连云港等地先后宣布免费畅游景区政策。赞助商数量也从开幕时的6家增加到29家。
根据预测,整个赛季的苏超赛事将创造超过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滴滴数据显示,揭幕战当天镇江市体育会展中心的打车需求同比上涨319%,携程数据也显示江苏省订单总量同比增长近一成。尤其在端午假期期间,徐州市机票订单同比增长12%,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99%。
苏超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经济与流量的双重红利,也让更多地方看到了体育的力量。如今浙江以“浙BA”之名,用篮球开启下半年体育经济的新一轮狂欢。7月6日晚,浙BA揭幕战在诸暨打响,最终诸暨以79:60的成绩战胜柯桥。浙BA将持续至2026年2月,覆盖浙江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参赛规模与影响力前所未有。
浙BA并不单单停留在“抄作业”层面,而是玩出了自己的特色。在体育项目选择上,浙江选择了自己擅长的篮球竞技。截至去年,浙江已有篮球场地55000多个,其中篮球馆就有4023个。举办揭幕战的诸暨被誉为“篮球之乡”,是我国最早开展篮球运动的地方之一。
浙BA的赛制亮点满满,分为预选赛和城市争霸赛。在预选赛中,11个设区市决出11支冠军球队,以独立身份进入下一轮比赛,代表所在设区市参赛。各设区市在冠军球队外再组建一支市级联队。最后由11支城市冠军队伍和11支市级联队会师城市争霸赛。浙BA更强调原生的业余色彩和“全民皆可上场”的观赏魅力。
赛事之外,多部门联动为浙BA提供了实打实的配套支持。如推出“门票+球票”打包卖,文体通玩还能享受折扣;还跟旅行社、OTA平台联手推出“看球+吃喝住行”套餐。火爆的观赛现场和超预期的消费反应验证了浙BA的热度。揭幕战票价分为三档:丙票8元,乙票18元,甲票28元,基本都呈现开抢即售罄状态。
从贵州“村超”到江苏“苏超”、再到浙江“浙BA”,地方民间体育赛事逐渐成为撬动区域消费、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新杠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4万亿元。体育产业正日益成为驱动经济内循环和带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
国际上,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共吸引全球约150万游客到访,创下170亿美元收益。2024年巴黎奥运会也为法国旅游业带来巨大红利,奥运期间法国共计接待1120万人次,旅游消费直接贡献了13亿欧元的收益。在国内,贵州“村超”自2023年5月13日开赛以来,为榕江县创造旅游综合收入近200亿元。
这些案例不断印证,体育赛事的价值早已超越竞技本身股票配资吧,其背后的文化、旅游、消费和社交属性,正在成为城市“软实力”的新入口。地方政府全力统筹资源,企业积极投入赞助和运营,民间自发参与传播,共同将“体育+”模式落地为“经济+文化”的综合引擎。这些赛事释放的不仅是热度和流量,也在传递着消费需求依然强劲、经济展现持续韧性的信号。
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